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2021-01-21 12:08:50? ?来源:福建作家 责任编辑:柳绿 我来说两句 |
十年前,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一经播出,在祖国大江南北迅速掀起了追剧潮和讨论热,就连“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观众看了之后,也大有为之落泪的。如果要在十年后给《血色浪漫》下个定义的话,毫无疑问,它是一部弥漫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英雄史诗”剧,残酷、激越、纯真、浪漫,又略带探险性。 十年后,《山海情》的播出,再次掀起了全民追剧的大热潮、大讨论。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从头到尾、自始至终荡漾着“理想主义”气息的现实剧作,真实、悲壮又略带几分感伤的情调。可以说,这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全景式、多角度反应西海固农民集体搬迁、集体创业、集体脱贫致富的电视剧。 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最浓厚的美学底色就是真实。 如果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毫无疑问,《山海情》是一部生动描绘西海固移民创业、奋斗的史诗剧,它以粗线条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农民”绘就了一幅动态的自画像。在这部电视剧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生动又栩栩如生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或在西海固,或在闽宁镇,或在玉泉营,抑或在与之相邻兄弟相称的另一个移民吊庄——芦草洼(今兴泾镇和良田镇),总之,他们就活在这片昔日的干沙滩和今日的金沙滩上。 对于一个有着西海固童年生活经历,少年时代又赶上移民搬迁的我来说。《山海情》让我再一次想起了昔日那些不堪回首的生活往事。少年时代,我的命运几乎和德宝、水旺、尕娃们一样,为了摆脱贫穷和饥饿,怀揣着到外面大千世界挣大钱的梦想,也与一众伙伴拉钩为盟,结伴出逃,最后在大人们的围追堵截中,逃离失败。可回到原来山荒坡陡、缺水没路、贫瘠荒凉、饥饿难耐的故土,却心有不甘。整日无所事事,左右晃荡,爬山头,趟河沟,偷盗、打架,无恶不作。那时候,我们俨然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孩子”。 直到1988年,西海固迎来大移民、大迁徙的时候,我们这些“坏孩子”被强大的外力驱散,跟随父母,提着包袱,带着拓荒、淘金的美好希望,来到了移民吊庄。没想到,来了一看,真的是两眼茫茫。干沙滩,一眼望不到边。日日盼着黄河水,日日不见来。那时候,人是落地了,可根始终无法生下来。当时气候恶劣、环境糟糕,不通路、不通电,吃饭没水,烧火没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 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那真是一段令人心酸的苦难日子啊。用大有的话说,人在这里,就是实实在在地吃沙子来了。 事实上,自从离开故土到了这里,出走和逃离似乎成了一个“奢侈”的词语。为了活命,每个人都把尊严放到了最低,即使这样还是无法承受生活之重,于是一些人就干起了扒火车,偷化肥、白糖、煤和自行车的行当。那时的平吉堡站(银川南站)、黄洋滩站、玉泉营站时不时发生扒车偷盗的事情。那时候,也有人因偷盗被抓,抓后被放,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亦如马得福说的,他们偷,也是真的没办法。 三十年后的今天,在党的扶贫政策的优待下,从西海固走出的移民们,多半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家里,在超大屏幕的数字电视上看到《山海情》里的这一幕,真得被感动了。也许,作为一个多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的现代派观众,尽管这些人物可能从未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但对于西海固、闽宁镇、玉泉营、芦草洼抑或这个世界来说,他们却从未消失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