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科学家需要怎样的动力
www.fjnet.cn?2009-11-14 08:51? 王加丰?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几个月前,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学术巨擘同日驾鹤西归,最近我们又送走了钱学森和贝时璋两位科学巨匠。大师们先后谢世,举国哀悼。悲伤之余,国人也在探讨大师的成长过程,质疑当下的教育。这自然是非常值得思索的,但我还有一个更放不下的问题:大师的精神我们能延续下来吗?

这里说的大师的精神,有的说是热爱学问或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说是爱国精神,有的说是淡泊名利、不爱当官等等。这些说得固然不错,但我觉得主要是两点:忘我追求真知的精神,为了祖国的强盛而贡献自己毕生才智的精神。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当然需要良好的教育体制和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当前许多人所关心的。不过这样一种精神是否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是否依然强劲有力,难道不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吗?

大师们所从事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闻名于世也是后来的事情。而且即使闻名于世,其中大多数人仍然过着多年如一日的简单生活。钱学森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回国起,就住在“京西阜成路8号院一处逼仄的住房内”,此后再也没有换过。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学问,特别是献给祖国所急需的科学事业,这样的人今后还会有吗?看看这些年来我国高考状元的走向,不免让人会产生这样的担忧。一份调查报告告诉我们:1999年-2008年的高考状元们的专业选择,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而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更多地是个人的预期收益,而非专业的预期贡献”。

追求预期收益,虽然不意味着不追求真理或不爱国,但其间的思想境界差距显而易见。对于经营人才或技术人才来说,高薪也许是对他们的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对于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而言,太多的财富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意义。放眼古今中外,唯有放弃追求财富的人才能全心全意追求学问,才有可能成为大家———因为科学或学问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

关于大师们的精神是否能够延续下去的问题,并非什么杞人忧天,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连美国也开始为之发愁。2007年8月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鼓励学习数理化,目的是提高美国人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水平。这说明,一些美国人不愿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数理化已经成风。国会议员开始担忧,这种风气将影响美国未来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