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翻译,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www.fjnet.cn?2009-12-09 09:23? 南桥?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 “自己去译”这种做法,如果有合适人选,那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我相信宁缺毋滥。宁可别翻出去丢人,也不要凑合着给瞎翻出去。汉学家葛汉文曾说过一段故事,说有一个留美的中国博士生翻译了贾平凹的《废都》,可惜那留学生水平太差,翻译出来的东西“是一堆文字垃圾。(葛汉文语)”,故而《废都》翻译成英文后,再次被废了一次。
那么,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这样珠联璧合的翻译大才之后,谁能担当文化输出大任呢?在对外文化输出中,人们看重的是人,而不是一个出版社,一个项目,一个国家的宏大工程。因为落到最后,我们的计量单位是一本本的书,一段一段的文字,这是译匠们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
但是译介的重磅人物可遇不可求。如今国外的人了解中国,就我所知,人们还是看林语堂、钱钟书等真正跨文化大家的作品,和杨宪益、许渊冲等大师的译作。不久前,我看到一位嫁到中国的洋媳妇博客,她介绍说,她回到美国之后,如饥似渴地寻找所有赛珍珠的小说。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是一个警告:为什么21世纪的美国人嫁给了中国人,居然还要看20世纪早期的作品来了解中国呢?今日中国,难道就没人能很好地介绍当今的中国了吗?这个细节,说明在了解中国的时候,这位洋媳妇找不到比赛珍珠更好的文化桥梁。
在大师逐个去世后,谁可以担负起他们曾经有过的角色呢?还是我们面前只剩下断桥残雪?或许这些人物在成长之中,那就等他们慢慢长好了。或许他们不过早抛头露面也是好事,省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过度催熟,最终“泯然众人矣”。或许,大师时代过去了,中国需要的,是给作为一个行业的翻译,提供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这可能比搞一些国家文化工程重要得多。
相关新闻
- 2009-12-08文学翻译评奖,也许是个转折
- 2009-11-17翻译是桥梁也可能是屏障
- 2009-10-28“最牛翻译”为何层出不穷
- 2009-06-17学术功利化直接导致的结果:翻译作品粗制滥造。
- 2009-03-23叫押运员翻译英文,这样的“应聘”不过是骗钱的伎俩。
- 2008-07-11可口可乐咋不翻译成“美国豆汁”?
- 2008-06-12拜托,就别在翻译里闹笑话了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