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我们为何要妖魔化一个孩子的兴趣
www.fjnet.cn?2011-05-03 13:48? 郭钦?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武汉“天才少年”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来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一夜之间,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

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毕竟,他的兴趣和信仰都没错,错的只是一些东西在成人社会变了味,以致让一个孩子的信仰显得如此可笑。但让这样一个怀着纯真信仰的孩童,去承担成人社会的变味,并为此遭受嘲讽和抨击,这显然不公平。

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还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当然,那时的重点只是他对福利院老人的爱心。但在今年3月,关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的经历,也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

热闹了几天,主人公自己和他的父母还一直沉默着。我们无法揣测,他们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会有怎样的心情。但平静的生活被人有些“恶意”地打破了,这对于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同样因为这种沉默,我们对黄艺博的真实成长经历,也还一无所知。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抑或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早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一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既然承认孩子的天性,就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共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也和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

2009年,最早采访黄艺博的记者是我的同事,从她那里,我没听过这孩子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而从现有资料看,他住的地方似乎就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区。我愿意相信,他就是个普通的孩子。或许,有几次,在附近公园嬉戏的孩童里,或者晚间散步时,不时从身边经过的一家三口里,就有他的身影。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可以好奇,甚至于,如果你愿意同情也可以,但实在不应该刻薄。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到底是谁。

郭钦(湖北 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