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马悦然驱散行贿诺奖疑云
www.fjnet.cn?2012-10-28 09:44? 吴 乔?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马悦然确指,让我们的社会不止于疑云而引发情绪郁结,才会让哪怕是“疑云”式的监督也能对社会产生进步的力量。 马悦然一句“山东文化干部”向其邮寄书画贿选以“诺奖奖金给你,名誉归我”,引发舆论“山东文化干部到底是谁”的“疯狂猜想”,继而不堪重压的山东作协要求马悦然公布“行贿干部”。 从舆论学的发生规律看,这是一种必然。马悦然被国内视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又处在莫言获诺奖的当口上,其权威性与吸引力都非同小可。而公众对一些人干什么事都靠走关系送礼现象司空见惯,也就先期信其为真,猜测是谁亦是必然之举。山东作协也便由此卷入风口浪尖,更因此事关系中国声誉和山东声誉,如果不求澄清,则名誉必蒙尘受辱,情何以堪? 而从社会进步的规律看,这种求澄清亦是驱散疑云的一种积极方式。事情处于混沌、概念指向抽象、猜测甚至谣言满天飞之际,澄清才能正本清源。有就是有,但不能将一个人的丑陋变成全体人的恶行,让全体人代一个人受过;没有就是没有,不能将一些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事安在特指的一部分人身上,让其蒙受不白之冤。 想起前一段邹恒甫“北大院长、教授奸淫女服务员”的信口开河,人们以其知名人士发言而多选择相信,结果在北大要求其确指时,邹不得不在微博承认自己对于所说的淫乱问题是“太夸大了”。 在公众意识里,一般现象总是存在的。无论是奸淫一事,还是行贿诺奖,按一般现象去推测,最终都会信其为真。但是,这种一般现象作为聊资便罢,若变成某种个别或具体的指向,它就必然涉及具体的人、单位,也就必然有一个真与假的问题。如果不澄清,那么监督只是变成了一种情绪宣泄。只有澄清真假,才能推动监督的落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为真,则惩治之,扶正祛邪。为假,则告诫人们不可没有真凭实据地胡说。 最近,有媒体就此事求证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他称,“懂得的人都知道,我们是不可贿赂的,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在奖项上起决定性作用。马悦然不是5人评委会成员,而是18人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的一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只有5人”。显然,这些信息的披露,有利于疑云的驱散。不过,这一信息也并不能证明,真的就没有“山东文化干部”的存在。 因之,驱散疑云的关键在马悦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讲,山东作协是推动的力量,社会公众又何尝不是?求得真相,乃我们追求的目标,惟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不止于疑云而引发情绪郁结,才会让哪怕是“疑云”式的监督也能对社会产生进步的力量。基于此,期待马悦然确指,以推动事件的进展。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9]沾光
- [ 10-26]强修莫言旧居是焚琴煮鹤
- [ 10-25]希望“获奖”传递正能量
- [ 10-19]莫言的境遇是时代症候
- [ 10-19]莫言的淡定与地方政府的亢奋
- [ 10-19]“万亩红高粱”能否打造出民生福地
- [ 10-19]“诺奖”的故乡会收获怎样一片“红高粱”?
- [ 10-19]别让功利思维透支莫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