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搏强学校已关闭,全国上下还有多少“搏强学校”?如果依然有家长相信打就是教育、打得越狠教育越彻底,那么这样的变态学校将很难绝迹。】

5月19日,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的19岁河南少女郭玲玲被“加训”两个小时后死亡。《新京报》调查发现,这所号称以“特色关爱教育”为理念的学校,其间的种种“教育”细节,令人毛骨悚然。

该校说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其实更像电影里的变态监狱。孩子做各种事情都可能招致体罚,且体罚力度骇人听闻,比如以500次为基数的前倒和后倒。

在严酷的管理之下,整个学校异化成了一个另类小社会。比如训练有素的老生转变成老师的得力帮手,对付想要逃跑或反抗的新生。孩子们总结出生存哲学:“跟老师走得太近,同学会整你;跟同学走得太近,老师会整你。”

不堪虐待的学生想逃跑、“暴动”,逃跑不成,学生会用玻璃划破自己脖子、吞墨水、洗衣粉、绝食等方式争取出去。这些景象让我联想起《浪潮》、《雪国列车》等电影中的情节,以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暴力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如果说这样的教育有所成效,其成效也只是教会了孩子虚伪、残忍和冷漠。以致对玲玲的死,多数同学都不感到难过。

这样崇奉暴力、以体罚代教育的学校,之所以大行其道,并不完全源于学校对家长的隐瞒和欺骗。事实上,该校明文规定两个月不许探视,许多家长对存在体罚也心知肚明。不得不承认,“吃人”的戒网瘾学校,其生存土壤是一些家长同样对暴力教育的迷信。甚至死亡都没有警醒一些家长,他们只是觉得“下手不那么狠就没事了”。搏强关闭后,有些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寻找类似学校。

90后的孩子可以看透这类学校的本质:就是通过“罚”的方式教会学生“绝对的服从”,“罚到你会察言观色,罚到你会表演成一个好孩子。”有60后的父亲却依旧推崇铁腕:“这些小崽子扔到我那个年代,一个个肯定都老实了。”

家长忽视日常的教育、自身的示范,却想直接要一个“乖巧懂事”的娃;于是搏强这样的学校出现,用极端的手段训练出看起来“听话”的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是家长是替孩子点的头。可以说,这些孩子是被家长与学校合谋限制人身自由,然后进行以“教育”为名的虐待。

郑州搏强学校已关闭,但全国上下还有多少“搏强学校”?可以确信的是,如果依然有家长相信打就是教育、打得越狠教育越彻底,那么这样的变态学校将很难绝迹。

□西坡(媒体人)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折射,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反躬自省、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稀里糊涂找个机构,企图一劳永逸地让孩子脱胎换骨。】

据报道,近日,在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里,数小时“加训”之后,一位19岁女孩死亡,一位14岁女孩受轻伤。这所自称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在有些家长心中是让孩子改头换面的好学校。目前,搏强学校涉事的五名老师已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因管理混乱,该校也被撤销了办学资质。

父母将这两名少女送入培训学校,本是为了戒“网瘾”,可面对着一死一伤的悲惨结局,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老师和学校毫无疑问将为此付出法律代价,我们也很同情陷于哀伤情境的父母,但不得不追问的是,这类“网瘾学校”早就恶名远扬,为什么还有众多父母铤而走险,将亲生孩子送入“虎口”?

悲剧之后,当地教育部门回应,此前从未接到过家长对该校的不满举报。也就是说,很多家长认同该校所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体罚等堪称变态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暴力治疗”、以摧残青少年身心的方式来“矫正”所谓不良习惯,是这类学校的通用手段。过去几年,媒体多次报道类似学校令人震惊的“治疗网瘾”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军事化训练、野外夏令营、洗脑训练甚至电击……

要说家长们事先对此完全不知情,恐怕不太可能。郑州这所学校自我宣扬的特色,就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把孩子送入学校的前两个月,还禁止父母与之见面、打电话。遗憾的是,诸多悖离人情常理的教育手段,竟未能引起父母的警惕。

我们可以理解一些父母面对孩子不良习惯时的痛苦,但教育专家们早就提醒,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孩子的沉迷网络、早恋、暴力倾向等,很可能是父母关爱匮乏、教育方式不当等所致。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反躬自省、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稀里糊涂找个机构,企图一劳永逸地让孩子脱胎换骨。

家长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在几天前,媒体还报道另一个悲剧。河北保定一位妈妈把9岁女儿送到北京“女德国学班”学国学,但4个月后却发现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媒体跟进调查发现,这种以教育国学之名招生的“黑私塾”还比比皆是,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很多孩子深受其害。

这些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无论是送去“治疗网瘾”还是学“国学”,初衷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对教育方式却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最终让孩子苦不堪言、甚至丢了性命。教训是惨痛的。天下的父母成长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一,不可能个个成为教育专家,但当决定给孩子施以某种教育时,起码可换位思考:自己愿意去那些“国学班”“网瘾学校”接受教育吗?

□敬一山(媒体人)

近日,一名19岁女生在河南一戒网瘾学校训练中死亡,警方已经以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刑拘了5名相关人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近年来,网瘾戒治机构中发生青少年受伤死亡的悲剧并不鲜见。

2007年,重庆一家网瘾戒治机构有一个孩子跳楼;2008年,新疆有个孩子在训练中死去;2009年,广西一名网瘾少年到一家戒网瘾训练营十几个小时后死亡,涉嫌故意伤害这名少年的,竟是训练营的几名教官。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有2404余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00余万。

庞大的网瘾大军成了某些培训机构觊觎的对象,打着网瘾戒除的幌子招摇撞骗的机构并不少见。记者在百度上搜索戒网瘾学校,各类广告宣传层出不穷。此次出事的河南这家戒网瘾学校在网站称,先后成功转化“不良行为”少年3000余人,被誉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此说法的真实性如何?“成功转化”如何鉴定?名誉谁给颁发的?病急乱投医的家长可能会受此蒙蔽。

当前,有些网瘾戒治机构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备案,没有经过资质认证,随便拉一支队伍,就开门营业,堂而皇之接收网瘾青少年入住培训。有些虽经过相关部门注册,但监督管理几近空白。据报道,河南这家学校是在郑州市教育局注册的民办培训机构,属合法办学。

这些培训机构自出现以来,一些带有体罚色彩的“培训”方式就引起广泛批评,有关专家呼吁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有关部门早该采取措施。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相互推诿,各地网瘾戒治机构的主管部门也各不相同,有的挂在民政局下面,有的在教育局下面。

政府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网瘾戒治机构的混乱现状。当下最迫切要做的是进行全国性的网瘾戒治机构整顿,统一主管部门,设定开设标准,加强对这些机构审查、规范和监管。同时,要进行问责制,因为很多机构的执照都是花钱买来的,其中很可能还有腐败问题。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新媒体专电

中国之声记者前天实地探访郑州市博强学校。因为一个月前,这里曾有两名学生接受训练时,一死一伤。花季少女的非正常死亡,博强学校一时被舆论称为“地狱学堂”,但在博强校园内却未掀起一丝涟漪。学员们说:那是前一段的事,都过去了,没事了。副校长段江波说:咱们学校现在教学啥的都还正常着呢,应该说影响不太大。目前,当地警方已对涉案的五名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而搏强学校依然在正常招生培训。(6月16日中国广播网)

不知道别人感觉怎样,本人浏览这则新闻,如同在读一则恐怖故事。不是说,“死生之外,概无大事”吗?不是说,“人命关天”吗?究竟在什么样的集体场合,死一个人,会集体漠然若无其事?说实话,我想到了纳粹集中营。当然,那里是专门杀人的罪恶场所,博强学校绝对不能与之相比拟。博强学校是什么学校?戒网瘾学校是也。网,早已老少皆知。据说国人中网瘾患者超1300万。说到戒网瘾,极易想到戒烟瘾、戒赌瘾、戒毒瘾。却从没听说有戒烟瘾、戒赌瘾、戒毒瘾学校的,仅见过强制戒毒所。

烟瘾、赌瘾,显然对自己和他人之危害远远大于网瘾,实际上网瘾对他人危害甚小。那么请问,有什么道德根据和法律依据,戒网瘾学校要先于戒烟瘾、戒赌瘾学校建立呢?2014年全国高考考生900万,网瘾患者是其一倍半,那么全国要办多少所戒网瘾学校啊?若所有戒网瘾学校都像博强学校这般,对训练学生造成死伤泰然处之,那是多么令人恐怖毛骨悚然啊!

博强学校的办学许可证是管城教育局颁发的,郑州市教育局也为之颁发了“合法办学单位”牌匾。请问教育局对博强学校的这些校规是否了解?教育局曾否到博强学校现场观察过戒网瘾训练活动?是否了解过博强学校的各项工作情况?至少在博强学校训练学生造成死伤事件后,曾到该校稽查过没有?难道教育管理和督查工作,就剩下“颁发办学许可证”、颁发“合法办学单位”牌匾?记者了解到训练情况实在是骇人听闻的,这些情况,教育管理部门早就该了解的。案件发生20多天,教育监管依然缺位,警方才有实际执法行动,而学校依然在我行我素!

郑州博强戒网瘾学校对其学生死伤何以如此漠然?答案已然不言自明。更恐怖的是,这在全国是否偶然事件,还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否孤案。2009年8月1日,广西南宁一名少年,被家长送到一所“戒断网瘾”的训练营,次日凌晨,孩子被殴打致死。孩子的父亲说:希望我儿子以生命为代价,能唤醒社会的重视。看来,这位父亲的希望是彻底落空了。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否定“网络成瘾”说法,明确表示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严禁体罚。显然,原卫生部的“指导”也落空了。

让人的生命重新高扬,让人的尊严重新树立,让法律的光辉照亮各个角落,必须阻止“博强式的悲剧”继续重演。博强学校必须彻底接受司法调查,教育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应当受到惩戒;全国所有戒网瘾学校、“戒断网瘾”训练营、培训中心之类,都应当全面审核资质、审查办学情况、给出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并进行定期专项检查。

【针对戒网瘾机构的乱象,卫生主管部门和立法机构不能失语。眼下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应立即叫停所有非医学机构进行的网瘾治疗活动。】

日前,河南郑州博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培训致人死亡”事件,引发公众关注。据悉,这所学校已被撤销办学资质,5名涉案人员被刑拘。

根据报道,被送进特训学校的这名女生,根本是被活活折磨而死。事发时,几个教官强迫她做“后倒”,抬起她狠狠往地上摔,整栋宿舍楼都能听见她的惨叫声。当时还有一名女生侥幸逃过一劫,却也被“训练”成重伤。这家以戒网瘾为办学特色的培训学校,究竟何以如此残忍?谁给它的办学资质?学校监管何以缺失?针对这些问题,除刑拘涉案人员外,还应展开调查,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

这所特训学校的行径令人震惊,同样不可思议的是,这类戒网瘾学校为何还能够存在。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叫停了所谓网瘾电击疗法。从那时候起,网瘾治疗中心一类机构就备受公众质疑。从这个事例可看到,部分机构正披着培训学校的外衣,从事缺乏法理依据和医学证明的网瘾治疗活动。

相关机构到底算是培训学校还是治疗机构,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如果说这是一家培训学校,就不应从事任何带有治疗性质的活动;倘若这所学校对外宣称能够治疗网瘾,首先应该获得相关医疗资质,否则已涉嫌非法行医。事实很明显,这所学校既不是普通的民办学校,也不是什么医疗机构。

那么,究竟是什么给了它打擦边球、挂羊头卖狗肉的胆量?

这一方面是由于巨大利益的诱惑。据了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未成年人不当使用互联网,而被认为患有网瘾。可见,这其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相关法规、医学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缺失和空白。目前国内在医学上对何为网瘾仍无统一定义,对网瘾治疗更是缺乏相关医学标准。正因如此,这才给形形色色的网瘾治疗机构、戒网瘾学校创造出一个灰色活动地带。

据报道,目前全国有300多家以“帮助戒断网瘾”为主业的培训机构。基于相关定义和医学标准的缺失,这些机构显然不具备医学治疗资质。再加上相关立法的空白,这些机构难免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说,类似这种戒网瘾培训机构,究竟该由卫生部门还是教育部门来管理,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针对戒网瘾机构的乱象,卫生主管部门和立法机构不能失语,而应对何为网瘾进行明确定义,并对相关治疗标准和行业行为加以规范。由于这些戒网瘾机构大多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摧残身心的手段进行所谓治疗,眼下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应立即叫停所有非医学机构进行的网瘾治疗活动。这样才能杜绝悲剧的再次发生。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昀

5月19日晚,在郑州一家戒网瘾学校——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里,数小时“加训”之后,新乡19岁女孩灵灵死亡,周口14岁女孩新新受轻伤。当地警方初步认定,学生死伤,与学校的所谓“训练”,有相当的因果关系。6月16日上午,记者从当地警方了解到,涉事的五名老师目前已经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

根据报道,致学生伤亡的所谓训练项目是“前倒”和“后倒”,“后倒”就是几名“教官”拉着学生的胳膊和腿将她高高抬起,背部朝下,猛地往地上摔,而场地最初是土地,后来是水泥地。

不计后果地将人重重摔到地上,这可能将人致伤、致残,甚至致死。恐怕这几位“教官”明知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悲剧发生的措施,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在刑法上是间接故意,涉嫌故意伤害罪及故意杀人罪。

分析这次悲剧的法律关系本不复杂,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即使没有发生如此严重的后果,类似学校的戒网瘾培训也早就构成了双重违法,既对他人人身自由进行非法限制,更是对他人身体进行赤裸裸的迫害。如此培训营实为与“人间地狱”无异的非法集中营。

可是,为什么这些集中营还能获得合法注册,堂而皇之存在,甚至繁衍发展成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呢?这一方面在于教育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放任集中营大行违法之道,让所谓“封闭培训”真成了法律进不去、监管也不进去的黑牢之所。而另一方面也在于,一些家长在平时并不注重孩子教育,对他们娇惯溺爱。而当上网成为了他们不良习惯后,家长又开始把孩子当成“问题少年”,“病急乱投医”,不惜重金,迷信于野蛮教育。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某种事物“成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个奖励中枢,让我们根据外部情况选择自认为对己有利的行为,而这些中枢如被不当外部力量(如无节制上网)侵占、利用,就会让奖励中枢遍布有害的奖励回路,当我们再度上网,就会产生虚幻的自我奖励心理,最终成瘾。以暴治瘾,只是用惩罚将“奖励”暂时压制,只要惩罚一旦不在,寻找新不良“奖励”的动机仍然将蠢蠢欲动。

我的表弟曾经也是个“网瘾少年”,他的父亲将其送到所谓培训班,收效甚微。我得知他爱好漫画,就鼓励他苦练漫画,并帮他投稿,当他看到自己的漫画被各大媒体所采用,就开始不再迷恋网络。随后,我又发展了他对法律的兴趣,现在他已经取得了法学成考本科学历,正在全力复习考研。

也许我表弟的故事能够为“问题少年”的家长有所启发。要根治不良“奖励”所带来的网瘾,就需要为他们寻求可替代的良性心理“奖励”。为他们寻找一份感兴趣的“事业”,帮他们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引导他们通过努力寻找自我存在的真实价值。而迷信暴力治瘾,采取野蛮教育,只能丢了孩子又丢钱。

苏润(北京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