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时代海西精神> 精神坐标 > 正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宁德市政协副主席蓝秀珍
www.fjsen.com?2009-11-06 11: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01年12月,蓝秀珍调任宁德市档案局局长。她带领全体干部,笑对平凡,冷门热干,攻坚破难,“不怕掉架子、没面子、碰钉子”,“踏破脚皮、磨破嘴皮、费尽周折”,用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创了档案工作新局面,使宁德市档案局迈进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档案信息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宁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单位的行列。她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巾帼建功“双十佳”先进个人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6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蓝秀珍被宁德市委任命为市妇联党组书记,提名为妇联主席。她如鱼得水,带领姐妹们,强素质、求发展、促和谐、展风采、架桥梁、献爱心、送温暖,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07年3月,她在宁德市二届一次全会上光荣地当选为宁德市政协副主席,担负起参政议政工作职责。

发展唯先,民生唯重

发展唯先,民生唯重。在蓝秀珍的心里,人民两字重千金。在飞鸾镇的4年多时间,她足迹遍布21个行政村230多个自然村。全镇943户贫困户,341户持困户,97户五保户,她都一一牢记在心。每个月,她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村里,有时一天要翻山越岭30多公里,为孤寡老人送钱送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的心坎上。

1992年12月,蓝秀珍提出了实施“造福工程”的想法:将居住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散住在几个山头上的2 8 户特困户搬迁到向阳里平原主村。镇党委、政府对蓝秀珍的想法十分支持,她与同事们积极向宁德市、地争取资金,经过两年努力,126位村民告别了穷山恶水,搬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新家园。乔迁时,村民们家家门上贴出了“居室很温馨,百姓谢党恩”的对联。当蓝秀珍得知飞鸾镇气候条件适合种晚熟荔枝、晚熟龙眼,种橄榄也不错时,她高兴极了,马上到南山村挨家挨户地动员,办培训班,并且筹集到一笔资金,连同自己的工资,到百里外的九都镇买回了9 0 0 0 株龙眼、 橄榄苗,免费送给南山和向阳里等村的农民栽种。苗栽下后,蓝秀珍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请市里的专家来看一看,进行技术指导。1995年蓝秀珍调离飞鸾镇时,镇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的900多元增加到2400元。村村都通了简易公路,世世代代靠一条扁担两条腿翻山越岭的山区农民,已经可以在自己家门口乘摩托车进城了。

1995年底,蓝秀珍到宁德市石后乡任乡长。石后乡全乡14个行政村,2758户。其中,竟有600多户是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户,而且1 /3 是特困户和五保户。石后乡海拔高,气温低,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毛竹。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在竹洋、石厝建起了两个反季节蔬菜基地,并以点带面,全乡推广4000亩。反季节的蘑菇在竹洋村长得像硕大的珠子,农民们把采收的蘑菇包装运到深圳、香港后被空运到美国,每公斤能卖3 .8 美元呢!趁热打铁,石后乡又建起了安仁山千亩名优水果基地、林下洋千亩茶叶基地、大小岭千只山羊基地、定洋万只肉兔基地、竹洋万亩毛竹基地、定洋与当洋的石板材基地、芹后和陈坂的食用菌基地,与竹洋和石厝的反季节蔬菜基地一起,形成八大生产基地,基地建设的示范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当年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多元。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