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催生"知识扼杀命运"

www.fjnet.cn?2012-10-17 16:33? 宋祖礼?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11日,优酷网拍客上传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10月16日中国青年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名谚乃是众所周知,它启示着人们不管哪个行业都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不可轻易贬低。狂妄的贬损会打击行业创造力,狭隘的社会环境会压缩行业发展的空间。当我们仍在偏执于社会底层工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社会认可时,河北苗卫芳的经历却将“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尴尬境遇再一次推到前台。

从报道中看,苗卫芳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并攻读至硕士学位。据他的所说,“回乡种地”也不是别人眼中的荒废学业,他需要的仅仅是必要的文学创作环境。可是他的行为在乡党眼中却是地地道道的“不务正业”,高度的社会压力甚至导致了苗父的轻生行为。当“莫言获诺奖”的舆论热潮尚未退去,过分敏感而缺乏容忍的社会环境却同时摧残着一个读书人的创作梦想,怎么看都让人觉得颇具讽刺意味。

创造力诞生于自由的发展空间中,社会环境不能给行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却一味追求着建设创新型社会,不得不说是本末倒置的虚言。

苗卫芳的经历在曝露文学创作者狭隘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揭示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尴尬社会境地。高等院校不是职业培训班,一纸文凭不意味着一辈子的“金饭碗”。高校扩招使得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大增加,然而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却不见改观。高校的训练,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以为其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能力基础,而真正的社会经验,却尚需个人从零做起,慢慢积累。若社会不能对这批尚处于事业“发育期”的新人们保持宽容与容忍,而代之以急功近利的审视,只会给他们造成动辄得咎的社会印象,进而扼杀他们勃发的创造性思维。

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但必须具备鼓励多于诋毁、宽松多于狭隘的社会空间。零容忍的社会顽疾,才是催生“知识扼杀命运”这等畸形儿的温床。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